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动态信息>旗县区动态

磴口县:推行“11357”工作模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0-11-02 09:31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2018年,全县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37件,调处成功率达92%,受理来信来访批次和人次与201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4%和33%,非访、越级访和重信重访大幅下降。信访工作全市排名第一,信访维稳、积案化解等工作都在全市专项考核中位居前列。
      2019年,全县受理来信来访批次和人次与201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3%和37%;网上信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19%和51%,“三率”稳步提升,及时受理率100%,满意率73.4%,办理率100%。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份平安磴口建设成绩的取得,是磴口县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磴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整合资源、联动融合、规范程序、多元化解、集约高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先试先行“11357”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模式,为全县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打造新格局   织就平安网
      据磴口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和投诉中心主任汪军介绍,“11357”工作模式是指一个网络全面兜底、一个平台综合受理、三级联动信息互通、五调对接化解纠纷、七诊共治便民高效。一个网络全面兜底,就是以镇、村、组三级315个网格为单元,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网络,有效消除工作盲区和死角;一个平台综合受理,就是建设一个专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平台,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发挥好矛盾纠纷事项分流、任务交办、统一调度和协调联动的“枢纽”作用;三级联动信息互通,就是建立在县一级以指挥平台为依托,在苏木镇、农场一级以司法所为依托,在嘎查村(社区)、分场一级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的三个层级的工作组织网络,确保每个层级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信息互通,工作联动;五调对接化解纠纷,就是将人民、行政、司法、信访、社会五种调解力量进行整合,健全完善多元化解工作的基层组织、阵地和工作网络,合力化解矛盾纠纷;七诊共治便民高效,就是坚持以便民利民为目标,实行“七诊”工作法,为群众提供点将式、联动式、菜单式服务。通过施行“11357”工作模式,磴口县实现了矛盾纠纷接待分流一站式受理、咨询交办一条龙服务、矛盾纠纷一揽子解决、督办回访一体化运作。
      夯实网络基础  强化源头治理
      “今年高铁项目动工,征拆涉及我们村60多户村民,有50多座坟墓须搬迁,矛盾纠纷较多。但这些矛盾纠纷全部在村里化解了。”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元说,“我们村现有村级网格1个、网格长1人,组级网格6个、网格长6人,网格员30人,每一个网格员联系10户村民,负责及时发现、解决本网格内村民间的矛盾纠纷,网格员解决不了的,由组级网格长解决,组级网格长还解决不了的,由村级网格长组织解决,真正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近年来,磴口县以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为载体,以网络化服务管理为支撑,以网格员、管区民警、司法干警等“一格五员”为骨干,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任务清单”,对矛盾隐患作出定性定量分析和分级预警。积极延伸工作触角,开展了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五小微治理”活动,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微事、急事难事,织密矛盾纠纷化解“联动网”。
      整合各方资源  搭建指挥平台
      2018年,磴口县建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中心设立窗口受理、指挥调度、纠纷调处、监控研判、心理服务“五大功能区”,建立了调诉对接、司法确认、以案定补等工作制度,整合了县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分类处理信访诉求中心等8个调解中心的工作职责,集合了法院、司法局、公安局、信访局等多部门工作资源,统筹了法官、律师、调解员等部门行业工作力量,汇集了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手段,做到主体多元、手段多元、方式多元,搭建了一个职责明确、资源共享,上下对接、横向联动、协调顺畅、便捷高效的纠纷化解指挥平台。
      建立对接机制  形成联动合力
      从磴口县人民检察院退休的康文明,如今是磴口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的调解员。说起这份“新工作”,他觉得很有意义:“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还能发挥点儿余热,为社会做点儿事,挺好。”去年,他调解矛盾纠纷60多起。
      磴口县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社会调解“五位一体”相衔接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县、镇、村三级建立各类调解组织104个,组建了500余人的调解工作队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入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参与化解工作,积极拓展“第三方”调解渠道,分类施策,多管齐下,使大量矛盾纠纷通过非诉讼方式快速解决。
      发挥专业优势  放大多元效应
      该县法院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诉调中心工作前置,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信访调解相互“借力”,形成“合力”;司法局在嘎查村、社区设立法务室作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律支撑平台,整合法律援助、公证等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各苏木镇在嘎查村普遍设立“老百姓说事室”“法律诊所”,把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推行“调解+村官、警官、法官”模式,努力做到社会矛盾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确保各类矛盾得到及时解决、有效控制。
      运用信息系统  提升智能化水平
      磴口县自主研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了“多元化解”App。系统设置了线上登记受理、超时报警、进度查询、反馈回访等程序,实现矛盾纠纷网上受理上报、分流督办、跟踪问效、分析研判、回访反馈一体化运作,使各类信息全程留痕、可查可控,而且对全县矛盾纠纷区域分布、纠纷类型等进行系统分析、精准研判,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足不出户就可在线查看办理过程、评价办理结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矛盾纠纷“尽在掌握”。
      坚持服务导向  创新“七诊”工作法
      磴口县坚持方法创新,利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坚持以便民服务为导向,提出了“七诊”工作法,做到每个案件有平台受理、有人员调处、有法官全程指导、有专家“把脉会诊”,有社会力量协同配合、有智能化跟踪督办,促使每件矛盾纠纷都能就地就近、及时有效化解,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
      “平台分诊”,分类交办。当事人到中心提交诉求后,由工作人员统一登记受理,并根据诉求性质将案件分流至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实现当事人与案件承办人直接对接。
      “挂号就诊”,因需选项。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诉求,自主选择化解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调解员,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权,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预约门诊”,精准高效。中心设立律师、法官值班岗,依托“多元化解”公众号,实现多元化解在线预约,提供点对点、面对面咨询服务。
      “专家会诊”,组团服务。中心组建了调解专家库,聘请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律师、“金牌调解员”等业务骨干,对涉及领域较多的重大疑难纠纷“把脉会诊”,为纠纷化解提供法律、政策和专业支持。
      “网上约诊”,智能提速。依托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管理系统,群众可登录网址或者下载App提出诉求,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案件办理情况。同时以视联网为载体,“面对面”接待当事人法律咨询、进行线上调解,帮助指导镇村一级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使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公开问诊”,答疑解惑。变事后化解矛盾为事前公开问政,对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的公益民生工程,事前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要时现场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召开座谈会,就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面对面进行现场解答,做好释疑解惑、政策宣传工作。
      “事后评诊”,成效评估。及时准确了解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满意度,并对调解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磴口县“11357”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模式推行以来,实现了从矛盾纠纷受理交办向就地调处、从单打独斗向联调联动、从单一调处向多元化解、从被动接访向主动介入、从各方稳控向多方维权、从“无序上访”向“依法信访”等转变,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信访人闹访等现象明显减少,矛盾纠纷调处率、化解成功率明显提升。2018年,信访案件393批件,下降29%;调解案件582件,增加21件;法律援助案件215件,增加35件。2019年,信访案件317件,下降23%;调解案件737件,增加155件;法律援助案件266件,增加51件。“一降两升”,为“小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磴口篇章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王羽南)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