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动态信息>政务动态

大湖潮涌启新程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徒步环乌梁素海采访活动纪行(四)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9-03-25 08:11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渔民新村


    教授编织技术

      【核心提示】

      3月19日至2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深入我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调研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他说,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更加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绿色成为内蒙古的永恒底色,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纪恒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生态综合治理已经迈出坚定一步的乌梁素海,在脱贫攻坚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措施?请看报道——

      把双拐往三轮车上一放,闫振哼着小曲拉着一百多斤熏鱼离开了家,目的地是他的熏鱼小店。那里有生意,也有希望。

      五年前,闫振因病致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除打鱼外无一技之长的他,生活没有一点方向。

      如今 ,闫振的微信响个不停,天南地北的订单纷至沓来,买鱼、熏鱼、卖鱼,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与父辈们夏天打鱼、冬天割苇的生活不同,闫振这一代人正在改变“靠湖吃湖”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家有一个共识:只有乌梁素海好了,大家的日子才会更好。在“总干”精神的激励下,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乌梁素海渔场的干部职工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2018年,建档立卡的216户522人实现全部脱贫。

      政策托底长心气

      “党和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攒劲”

      乌梁素海坝头有一处易地搬迁安置区,7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渔场职工或职工家属住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渔民新村。

      一条条干净平整的砖巷道,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民居……“新村”处处散发出宁静、祥和的气质。

      3月20日,记者来到渔民新村,走进闫振家,只见暖洋洋的客厅窗明几净,家装虽然朴素但收拾得很干净,一看就是精巴人家。“你看,我们这房子是60平方米,通水通电通网,我们搬进来时就是装修好的,又宽敞又亮堂,住得可舒服哩!”闫振忙给记者介绍。

      就在三年前,他家还是另一番光景:闫振双腿行动不便,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只能拄着双拐四处打零工赚钱养家糊口;妻子没有工作;没有房子,一家三口只能和父母挤在一间逼仄的土房里。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乌梁素海渔场经过精准识别,把闫振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渔场为他家每人申请了每年480元的低保、200元的医疗扶贫救助等,7岁的女儿每年有3000元的教育扶持资金,闫振还享受到民政部门发放的每年960元的重残疾补贴,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产业扶贫接地气 “教一技之长,比给钱给物更重要”

      当然,那一年全家最高兴的事就是搬进了渔民新村。“领上钥匙打开房门的时候,媳妇儿激动得快哭了,娃娃在房里又蹦又跳,我感觉生活一下有了盼头,也有了奋斗的动力。”闫振回忆说。

      有了党的扶贫好政策,要强的闫振没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利用渔场发放的11000元产业扶贫资金,买了辆三轮车、租了间门点房,开起了熏鱼小店。

      闫振制作熏鱼是一把好手,他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小店的生意红红火火。2017年,闫振卖熏鱼的纯收入达五六千元;2018年,通过微信,闫振把熏鱼卖到了包头、呼和浩特等周边城市,甚至远销河北、北京等省市,年收入突破1万元,成功脱贫。

      “党和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攒劲。靠勤劳的双手致富,今后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闫振自信地说。

      产业扶贫接地气 

        “教一技之长,比给钱给物更重要”

      乌梁素海的美,美在水,也美在苇。据统计,乌梁素海芦苇与明水面积各占一半。近年,苇子销路不畅,但为了保护乌梁素海环境,每年还得接着打。20多万吨库存的苇子若得不到合理利用,便成了累赘。从去年开始,渔场依托芦苇资源优势,寻求产业发展之道。

      在乌梁素海坝头特色旅游纪念品基地就业扶贫车间,56岁的刘月琴拿起一片用水浸泡过又沥干的芦苇,用滚轴将其碾平,然后开始编织。一个多小时后,一个精致小巧的收纳篮就编好了。“芦苇秆用处特别多,可以编织席、筐、帘子、鱼篓子等,还能做芦苇画。这些老师都教过,我也都学会了。”说着,她指了指身后展架上摆放的各种手工艺品及摆件,个个精巧别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刘月琴的手艺是去年才学的。2018年3月,为了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让更多贫困人员掌握勤劳致富的技能,渔场与前旗一家工艺文化公司对接,利用当地特有的芦苇、蒲叶、 芨等资源,推出了旅游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坝头地区居住、有劳动能力且在外无主要职业的乌梁素海贫困人员都可以免费学习,公司提供原材料,学员做的合格作品公司全部回收。

      56岁谭忠淑打小生长在乌梁素海边,常跟父母打芦苇,然后学着用芦苇编席子、帘子。所以,有手艺基础的谭忠淑学得特别快,现在可是培训班里的能手。去年,靠着这个手艺,她两个月挣了5000多元,这对于每个月靠低保生活的谭忠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教一技之长,比给钱给物更重要,我现在越干越有劲。”谭忠淑说。去年有12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她们的作品被带到呼和浩特、深圳等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后,得到外地客商的一致好评,订单纷至沓来。今年,渔场和公司沟通,计划再举办两期培训班,下一步还要深挖国内市场,寻找销售渠道,帮助乌梁素海带动就业500~1000人。

      “接地气”的扶贫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由芦苇产生的扶贫效益还不止于此。从去年开始,渔场借鉴东北地区木材木屑生产黑木耳的成功经验,参考农作物秸秆生产菇类食用菌的技术,计划今年在坝头地区实施芦苇栽培黑木耳项目。具备生产条件后,渔场将生产设备设施租赁给职工(包括贫困职工)进行生产。根据项目建设规模,结合调研考察情况,初步估算,该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3,预计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加收入约3000元。

      这些项目的引进,为渔场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条新路子。实践证明,“以生态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渔场相关负责人说。

      规划脱贫谋长远

      “借助乌梁素海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大家增加收入”

      发展的路上,总是充满艰辛,也正因为如此,成果才会更加甘甜。

      面对因病、因残致贫对象多,基础设施落后与经济发展滞后并存、年龄结构偏大与人口素质偏低并存这些难题,乌梁素海渔场领导班子研究后认为,打开精准扶贫局面,首先要解决行路难、住房难。

      渔场扶贫干部李燕告诉记者,开展扶贫工作以前,渔场群众居住条件差,土房、危房居多,除坝头的三个分场外,其余的七个分场全是土路,算得上“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如今,十个分场的街道全是柏油马路,巷道铺上了工字砖;渔场还修缮了危房,修建了易地搬迁安置房,158户贫困户享受到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政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扶贫先扶志。三年来,通过嘉奖、宣传勤劳致富的脱贫典型,评选“精巴媳妇”“敬老孝亲”模范等一系列措施,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从以往争戴“穷帽子”,到现在积极摆脱“贫困”标签,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不足2900元,发展到2018年突破4500元。

      乌梁素海渔场现有户籍人口3023户、5698人。截至2018年10月底,经过三次动态调整,实际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0户522人。2016~2017年渔场共脱贫205户513人,2018年脱贫5户9人,实现全部脱贫。

      可喜的变化展现在眼前,但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巩固好、保持住。今年,除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外,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还将开展旅游扶贫,利用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购置游艇投放到乌梁素海二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每年提取部分经营收入存入公司扶贫账户,用于乌梁素海地区的公益岗位费用支出,公益岗位录用公司的贫困户职工;另外,提取部分经营收入,用于社会保障兜底人员的分红。

      “我们将继续巩固精准扶贫工作成果,通过逐步建立扶贫助困长效机制,借助乌梁素海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加快他们的致富步伐。”李燕说。

      风起云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脱贫只是全面小康路上的坚实一步,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乌梁素海人又踏上了新征途。(全媒体记者 王紫丁 袁雅芹/文 高晓龙 胡东育/图)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