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动态信息>政务动态

“1+6”产业扶贫模式助力我市脱贫攻坚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0-11-12 09:23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我市有自治区级贫困县5个,其中2018年7月摘帽4个(五原县、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中旗),2019年4月摘帽1个(乌拉特前旗)。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4701户、27042名,其中强劳动能力人口7996人,弱劳动能力人口3712人,无劳动能力人口15334人。全市积极总结、推广“1+6”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我市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全力推进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到目前全市共有享受产业扶贫政策贫困人口11005户、20673人,占享受政策贫困人口总数的76%。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已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资产资金入股分红、牲畜托管代养、土地流转等模式实现了稳步增收。据统计,我市产业扶贫户平均纯收入约为6170元,其中来自产业方面的平均纯收入约为5097元,占比82.6%。

      “1+6”产业扶贫模式,即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园区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小组互助推动、旅游带动、就业带动六种产业扶贫模式,是我市全力推进的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累计培训各级扶贫干部3.7万多人次

      一是全面压实党委政府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持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市委常委承包旗县区的脱贫攻坚制度。二是全面压实行业部门责任。由副市长挂帅,调整充实12个行业部门成立巴彦淖尔市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抓产业扶贫工作。三是全面压实驻村帮扶责任。2019年累计培训各级扶贫干部2万多人次;2020年上半年,培训各类扶贫干部1.7万多人次。按照自治区驻嘎查村干部管理办法、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全市各级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无缝对接;全市431支驻村工作队、1421名驻嘎查村帮扶干部始终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形成一支撤不走、留得住、长期发挥作用的工作队。

      ——创建114个扶贫产业园

      围绕“三区三园一体”建设,7个旗县区创新推行“精准扶贫+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农创客、标准化生态农牧场、特色产业基地”等模式,创建了114个扶贫产业园,构建了财产性、生产性、资产性、劳务性4种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临河光彩事业社会扶贫产业园、五原丰裕“六村千棚”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园区引领,以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扶贫产业园、乌拉特前旗丰达源农贸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订单收购,以临河区“巧手手”扶贫车间、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红树莓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劳务合作,以五原县金草原、临河区奶山羊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托管代养,以乌拉特后旗大树湾村“党建+绿色农业”扶贫产业园、磴口县隆盛合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资产收益,以五原县新公中镇扶贫产业园、杭锦后旗双庙镇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土地流转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促进贫困群众与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调互促,推动贫困群众与现代农业对接,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梗阻”。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全市瞄准产业主攻方向,理清重点产业链条,不断闯关、破关、通关,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一方面,通过采取认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高峰论坛、开展企业家培训、组织参加展览会等措施,积极培育本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圣牧高科、维信羊绒、河套酒业、兆丰面业、旭一牧业、草原宏宝、金草原等一批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带动乳肉、绒纺、酿造、粮油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园区平台、做大基地规模等措施,积极引进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山东鲁花、中粮集团、北京首农、蒙牛、伊利、美国金伯利农场等一批农牧业大企业先后入驻我市,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农牧业项目,助推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资产托管、入股分红、订单生产、补贴让利、提供就业、科技指导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参与度。

      ——把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推动脱贫致富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支部带动,发挥嘎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嘎查村党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通过部门联动,整合资源,统筹发改、民政、财政、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资源,夯实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通过项目驱动,助推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市381个嘎查村分别争取到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增收3万元左右。通过产业推动,进一步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采取“党支部+项目+农户”“党建+电商”等方式,积极探索出光伏产业型、土地承租型、林木产业型、入股分红型、有偿服务型、村办企业型、资产盘活型、村企合作型、反租倒包型、城郊经济型等10个模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村民小组互助推动

      积极探索村民小组“微治理”模式,按照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的“求同模式”,在村民小组组建脱贫互助主体,推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签订集体订单、强户为弱户提供金融贷款担保、强户为弱户提供就业岗位、强户带弱户参加或组建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等抱团互助发展形式,全面盘活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实现了“强户稳定发展,弱户紧跟受益”。引导农牧区妇女大力发展房前屋后特色规划种养殖以及农家乐、牧家乐等庭院经济的特色项目,发动妇女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以及各类经济苗木约230余万株,提升广大农牧区妇女增收致富能力和创建热情。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共打造“美丽庭院行动”市级示范点20个、旗县级示范点114个,乡镇级示范点309个,打造自治区级“美丽庭院行动”示范村7个,示范户70户。

      ——旅游扶贫项目带动

      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外资、民资投入到贫困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中,包装了一大批扶贫效益佳、带动性强的旅游扶贫项目。建成了临河区富强、酒庄、民主,五原县联星,杭锦后旗民建等一大批美丽村庄,培育了鲜农、中泰、巴美、啸天、八里桥、浩彤、锄禾、金榕、四季青、思拜恩草莓庄园等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开发了赏万亩葵海、看风吹麦浪等农事体验活动,重点挖掘杀猪菜、猪肉勾鸡、河套硬四盘、烤全羊、全鱼宴等传统农村菜系菜品和民族特色餐饮,建成了近200家乡村牧家旅游点,突出“农、土、俗”,强化“新、奇、特”,乡村旅游品质档次不断提升。牧人之家和温根塔拉获批内蒙古首批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五原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乌拉特中旗成立了全市首家民俗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同和太“同心之家”民俗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千千万万”品牌评选活动中,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等6家企业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称号;温根塔拉草原旅游接待区、牧人之家、驼铃驿站、巴音宝勒格度假村、和睦日文化苑的负责人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1757个公益岗位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积极开设公益岗位和扶贫车间,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各旗县区根据公益岗位需求变化核定设置护林员、护路员、护草员、护水员、护边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共计1757个,上岗1757人,上岗率100%。扶贫车间让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获得更多劳务性收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产业+就业”“农民变工人”的精准扶贫新路子。其中,临河区在8个贫困村各建设了一个以凉帽、鞋垫、车饰、盆景等为主要产品的“巧手手”扶贫车间,吸纳356名村民从事生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28名。每位贫困人口按品类一件收入20元到100元不等,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田惠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