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城乡建设

托起百姓安居梦——我市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纪实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0-05-14 09:29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出门水泥路,回家有路灯,老房接大暖,垃圾日日清…….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城镇棚户区居民和农民在棚户区改造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受益。环境美了,日子更舒心了,老百姓纷纷为党的好政策点赞。

      国务院办公厅5月5日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内蒙古自治区四项工作被督查激励,其中我市上榜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五原县上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2020年,对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或倾斜支持。对上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中央财政分配年度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时,各给予2000万元激励支持,主要用于“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建设。

      我市棚户区改造在8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大部分成新度较高的房屋得到保留,降低了棚户区改造成本,由户均40~50万元(征拆投资)降到4~6万元。

      缩短了改造周期,由过去2~3年(征拆时间)缩短至3个月~1年。

      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奖补资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实现了发展与化债双赢。

      把改造开发与民生改善统筹规划实施。

      非成套住房改造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改建后的片区引入物业管理。

      减少了大拆、大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稳定了房价,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改建,返住率达到30%,满意率达到99%以上。

      非成套住房改造 走出棚户区改造新路子

      临河区511地质队是首批被改造的棚户区之一。改造前,这里房屋空置率50%,改造后,入住率达到100%,居民满意度达到99%。居民刘兵激动地说:“改造后的住房,就是咱老百姓的‘别墅’,真正是铺就群众门前路,点亮百姓窗前灯。”50多岁的燕俊华是乌拉特中旗拖修街坊的老住户,一直住在30多年前盖起的平房里,重新装修房子“想都不敢想”。去年,拖修街坊实施了棚户区改造,老燕家不但做了外墙保温,接了大暖,而且把钢窗换成了镁铝窗,配备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总面积60平方米的老房子焕然一新。谈起棚改,老燕感慨地说:“现在改造得这么好,和住楼房没有区别。做这些工程,咋也得花个五六万元,但我们一分钱也没出,就享受上了。”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宽棚户区改造思路,积极践行美好环境和幸福家园“共同缔造”理念,针对传统以征拆改造为主的棚改模式由于资金筹集困难,绝大多数项目投资与收益难以实现平衡,可能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棚改非成套住房改造的新路,取得了8个方面的明显成效。一是大部分成新度较高的房屋得到保留,降低了棚户区改造成本,由户均40~50万元(征拆投资)降到4~6万元;二是缩短了改造周期,由过去2~3年(征拆时间)缩短至现在的3个月~1年;三是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奖补资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实现了发展与化债双赢;四是把改造开发与民生改善统筹规划实施,带动新改建道路48公里,打通断头路16条,新改建各类管网153.1公里,新建水冲公厕125座、小公园微绿地687.33亩;五是非成套住房改造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造片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年减少原煤散烧量2.96万吨,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98%、99%;六是改建后的片区引入物业管理,创新推行了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减少了大拆、大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稳定了房价,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八是广大居民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参与改建的积极性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主投入资金装修房屋,改善居住条件,返住率达到30%,满意率达到99%以上。

      2019年,我市提前2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15731套,占全区总任务量的29.68%。当年我市争取到棚户区改造中央、自治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8.78亿元。其中棚户区非成套住房改造项目10189套全部利用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不需当地政府财政列支,避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2020年,我市计划投入棚户区改造资金5.15亿元,实施非成套住房改造项目20个,共8380套。

      “五原模式” 树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样板

      道路四通八达,村庄整洁干净,处处果树环绕,新建的厕所清洁卫生,垃圾每天清理,去过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的人都说,联丰村美如画,住在这儿不比住在城里差。联丰村是五原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

      2019年以来,五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政主导高位推动、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农民主体全面参与、奖优罚劣建管并重,整县连片推进,探索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原模式”,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聚焦规划设计抓整治。五原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绘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单、路径表、时序图。编制完成《五原县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和117个行政村、771个村民小组的旧村整治规划,规划比例达到100%。同时按照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的原则,分类实施示范引领、文化主导、产业发展、集镇汇聚、中心村集中和旧村改造“六种”整治模式。

      聚焦基础改善抓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先易后难,逐步延伸。全县782个村庄全部完成村屯绿化,各级干道、所有村镇、各类园区全部绿化贯通,创建美丽庭院8771户,实现了绿进脏退、生态宜居,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成农村公路2700公里,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完成村巷硬化1700公里,基本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547个村民健身广场、228个村组文体活动室,对所有村庄院落进行了大整治,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聚焦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抓整治。坚持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推行“镇有试点村、村有示范组、逐步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市场化推进可回收垃圾处理、资源化推进有机垃圾处理、分类化推进其他垃圾处理、减量化推进有害垃圾处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初步构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全县11个乡镇办事处(农场)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为保障改厕工作的顺利实施,五原县大力发动群众筹资投劳,承诺凡改必补、当年到位,由县财政实行资金兜底,采取“农户自筹建设卫生间,财政全额补三项(化粪池、洗脸池、坐便器)”的办法(建卡立档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的改厕实行全额补助),改造水冲厕所1.58万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7%,累计完成改厕2.5万户,户用厕所建设和无害化改造比例达到69.6%;拥有公厕240座(其中水冲105座),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公厕覆盖。粪污资源化利用得到有效开展,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和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模式。通过建设县、镇、村、组四级污水处理站,联户共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实现污水治理的村组全覆盖。优先重点推进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和人口相对密集行政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4个,覆盖20%村组;将生活污水处理与水冲厕所改造相结合,化粪池、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县100%的村庄;配备吸污车16辆、移动式污水处理车1辆,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聚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整治。结合乌梁素海面源污染治理,建成11个农药包装废物回收点,每年安排60万元回收补贴资金,已回收167.4吨农药包装废弃物,约为全县4~5年的产生量。推行“交旧领新、以旧换新”残膜回收模式(5公斤旧地膜置换1公斤新地膜),建立残膜回收点13个,覆膜面积减少15万亩,推广国标地膜105万亩,农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0%以上。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商品有机肥生产厂6家,年利用畜禽粪便20万吨;建成集中收集处理点11个,使用高温生物质发酵、纳米膜发酵、小分子碳发酵等技术处理加工还田,年处理利用各类畜禽粪污40万吨。

      2020年,五原县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同创造优美生活环境,计划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并基本建立日常保洁机制,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户用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达到6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县域范围内所有行政村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记者 杨志利 胡东育)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田惠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