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巴彦淖尔市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基础工程建设,改善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农牧区机械化应用水平,组织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生产力转移就业,农牧民家庭的转移业就业形势向好,收入增长快速。
一、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增长快
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为17.1万人,同比增加1.68万人,增长10.9%。农牧民工从2014年的14.6万人,三年间累计增加了2.5万人,年平均增速为5.4%。从三年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的变化来看:2014年到2015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增加了0.7万人,增长0.8%,2016年到2017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增加1.68万人,增长10.9%。从三年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经过急速下降又快速增长的情况说明,由于前二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对农民工的劳动素质要求提高的影响,造成巴彦淖尔市部分农牧民工外出择业困难,转移就业人数明显下降。2017年,这一年随着全球经济的渐苏,对劳动力需求转旺,巴彦淖尔市的农牧民工转移就业迎来新的气象,转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二、农牧民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一)就业结构有待改善
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在本地务农占比为86.1%,本地非农自营为2.9%,本地非农务工为2.7%,外出从业为7.4%,其他从业0.2%,未从业为0.7%。农牧民工在本地转移就业比例占到13.2%,从农牧民工本地就业结构看,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仍占较大比重,而从事非农就业的仅为5.6%,外出和其他占到7.6%。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中大部分在本地,而且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外出从业的占比不到8.0%。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市农牧民工就业结构切实需要改善,政府需要加强农牧民各项劳动技能的培训,加大出台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适应更好就业需要的素质。
(二)转移就业最大面在第三产业
2017年,从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分布的产业看,在第三产业就业占的比重最大,占到82.1%,其次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巴彦淖尔市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调结构”效果显现,农牧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平。从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所从事的行业看,在第三产业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分别为23.2%、18.9%、15.8%。在第二产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建筑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分别为8.4%、6.3%和2.1%。
(三)就业状况中收入水平较为可观
农牧民工就业状况主要是从业时间和收入状况这两个方面去反映。
1.从业时间。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在本地非农务工时间为26.3天/月,同比增长3.7%,日均工作时间为8.5小时,同比下降1.5%。数据说明,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非农务工时间基本保持在八小时内,每个月可以休息4天,作息时间较为合理。
2.收入状况。2017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本地非农务月收入3292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81元,非农自营月收入2953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624元,外出从业月收入366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8元。从务工月收入看,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外出从业人员月收入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收入月收入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5.8%和低35.5%。从这组数字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非农自营收入的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以改善整体就业收入结构。
(四)外出人员就业地以省内为主
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外出人员就业地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省内,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占89.6%,省外仅占10.4%。与去年同期相比,在自治区内流的比例上升5.0个百分点,跨省流动的下降5.0个百分点,省内就业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就业离乡不离土的思想仍占主体,走出去到较发达地区创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仍需要提高。
三、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工就业回流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大的改善
2017年,巴彦淖尔市跨省和在大中城市流动的农牧民工返乡现象仍然存在,并没有大的改变。形成农牧民工返乡回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明显。今年我国的经济呈复苏形势,但一些行业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发展形势仍不乐观,巴彦淖尔市外出的农牧民工大多数缺乏特殊劳动技能,面对激烈的竟争岗位,就业困难加大,就业水平低。二是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省的有思想仍在老一代甚至新一代农牧民工中留存,影响到农牧民工就业转移的取向。三是本地区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八条措施”,在政策上支持小微企业的生产发展,为农牧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四是本地出台各项鼓励创业的政策,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孵化中心和提供贴息贷款示鼓励大学习创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以上这些原因形成了农牧民工的回流。这种回流有对农牧民工就业转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由于劳动者自身原因造成就业困难而返流的占多数。
(二)外出农牧民工就业合同签订情况不到位,不规范
在外出农牧民工总量减少的同时,就业保障也堪忧。2017年,仅有31.3%的外出农牧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在出现劳务纠纷时,缺少合同保护的农牧民工在法律面前失去了最有效的保障,使吸引力本就下降的外出就业市场更让人望而却步。
(三)外出农牧民工就业时间短,工作不稳定
2017年,外出农牧民中在当前岗位上工作时间不足1年的占39.1%,工作时间1—2年的农牧民占21.9%,工作2-5年以上的占35.9%,工作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占到3.1%以下。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农牧民工就业缺乏稳定性,但也有一部分农牧民工经过多年的磨练,就业岗位逐步趋于稳定,这些工作岗位稳定下来的农牧民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四)本地“双创”就业稳定性低
2017年,非农自营人数占劳动力的比重为2.9%,比去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虽然有很多的农牧民工在“双创”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刺激下,尝试着开展非农自主创业,但是新创业的农牧民工在资金、技术、销售和经营经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稳定性不高。
四、加快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步伐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改善农牧民工就业环境
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为17.1万人,比2016年增长1.68%。从本地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对农牧民家庭的生活影响来看,既提高了农牧民家庭的收入,也给农牧民家庭带来了就业的机会,据统计,巴彦淖尔市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创造了更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提高了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这就是巴彦淖尔市党委、政府增加对农村牧区有效供给的典型实践例子。事实证明,这样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对带动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所以,加快对农村牧区的供给侧改革步伐,为农牧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增长农牧民工就业机会,成为本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本地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步伐,构建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合低附加值、高能耗的钢铁冶炼、煤炭开采等过剩产能,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吸纳年富力强、文化程度更高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开发当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更多本地就业机会,为农牧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规范用工合同的签订
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加大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力度,提高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从源头避免拖欠农牧民工资行为的发生,保障农牧民通过劳动致富的权利。
(四)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提高服务水平
对农牧民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储备技术人才;强化部门就业服务意识,让农牧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各地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牧民工有序外出。要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牧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牧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返乡农牧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税收、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