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守护安全的“千里眼”,照亮群众平安路;全链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多维度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合力守护祖国未来……2月6日,记者从市委政法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政法系统研究推出了2023年度十件民生实事。
开展执法司法案件评查专项行动,提升群众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的获得感。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易滋生腐败和执法司法不公的案件,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进行评查,及时依法查纠瑕疵案件、不当执法司法行为,持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坚持“重商、亲商、安商”理念,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准确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全面施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开展“久拖不决”“久结未执”的涉企案件和涉企业家申诉冤错案件清查工作。加大对“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我市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实质化运行巴彦淖尔知识产权调解委员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攻坚,结案率达到95%以上。
打造守护安全的“千里眼”,照亮群众平安路。建成巴彦淖尔市“雪亮工程”项目,项目投入使用后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目标。
夯实平安建设基础,让平安法治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推进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杭锦后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乌拉特中旗综治中心、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蓝天社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1处市级平安建设宣传阵地。
拓宽智能化服务渠道,让群众感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公平正义。提高网上立案、线上调解、线上保全、电子送达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率,建成7个旗县区级智能法庭,有效解决立案难、执行难,提供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健全“24小时警局”服务功能,拓展“一门通办”“一警多能”业务,不断提高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持续推进“互联网+交管”政务服务,推行车驾管业务网上预约,推广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网上预约等服务模式。
提供群众“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提升法治为民温度。成立公益法律服务团,开展律师公益服务、开设法治讲堂、提供法律咨询、深入基层进行法律和政策宣讲,帮助企业“法治体检”。 推动村嘎查全部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或聘请法律顾问。依法依规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提高巴彦淖尔仲裁委在旗县区分支机构的覆盖率。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政策,帮扶救助生活困难、受到侵害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
开展“平安细胞”系列创建活动,以各方“小平安”汇聚成社会“大平安”。组织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交通”“平安村嘎查(社区)”“平安乡镇苏木(街道)”等系列创建活动。对“无命案旗县区”、连续多年“无命案乡镇苏木(街道)”、刑事案件“零发案村嘎查(社区)”,以及命案防控实绩突出的集体、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全链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坚持“以防为主、以打促防”,加大宣传防范力度,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加强市县两级反诈中心建设,对于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犯罪重拳出击。
多维度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合力守护祖国未来。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构建覆盖全市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规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的聘任、管理和使用,切实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
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激发社会正气。成立巴彦淖尔市见义勇为协会,建立见义勇为激励表彰机制,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激励更多的凡人善举,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