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民生之基,更是守住防返贫底线的重要防线。近日,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培训班上,市卫健委主任段瑞敏从政策保障、风险监测、重点工作推进等方面,深入解读了健康帮扶举措、群众可直接享受的健康服务红利等。
自2021年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来,我市持续跟进政策落地,近年来围绕重大疾病救治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康乡村建设等,陆续落实十多个配套文件,为健康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让群众享受健康保障有章可循、有策可依。
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就医难题,市卫健部门从5大重点领域发力,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在大病救治与医疗保障上,已纳入救治范围的30个病种,定点医院原则上保持不变。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脱贫地区县域医疗机构针对所有30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减轻群众垫资压力,在脱贫旗县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住院免押金制度,简化就医流程,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治疗。
“我市切实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开展脱贫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主要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段瑞敏介绍,家庭医生签约聚焦4类主要慢病患者和有需求、有意愿的重点人群,对签约患者每年开展4次随访(每季度1次),随访方式灵活结合面访、电话、微信或家属代诉;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会提供上门治疗、随访与护理服务,让慢病管理“不打烊、送上门”。
在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我市实施“空白点动态清零”,推进村卫生室达标建设,配齐合格村医。通过县乡巡诊(原则上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半天)、上级机构派驻(每周不少于5日、每日不少于半天,且在同一行政村连续服务半年)、邻村卫生室延伸服务等方式,确保农村居民用常用交通工具或步行不超过30分钟就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持续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与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每年为脱贫旗县医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与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强化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让乡村医疗“强起来、能兜底”。
“依托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按月筛查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户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实施精准帮扶,对监测对象实行‘一户一策’医疗救助,通过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等兜底措施减轻医疗负担。”段瑞敏说,为让惠民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卫健系统还通过入户宣讲、案例分享、发放“明白卡”等方式,以及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流动宣传车下乡、“身边人讲政策”等线下活动,面对面为群众解疑答惑,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与政策知晓率。
下一步,我市卫健系统将切实扛起健康帮扶责任,狠抓政策落地与任务落实,以更精准的服务、更扎实的举措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的底线,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健康“压舱石”。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