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的路,像毛细血管,滋养着城乡生生不息;它也犹如记录临河区发展历程的书页,鲜活地反映了城乡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以不一样的笔墨,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作为临河区最古老的街道,解放街是当地第一条渣油马路。72岁的刘林住在临河区一完小旁的平房区,在他的记忆中,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临河,城区面积小、道路交通落后,只有解放街一条主干道。当时,人们把解放街的东头称为东门,西头称为西门。“当时的解放街是临河的中心,也是最繁华的街道。”刘林回忆道,“第一家百货公司——三八门市部,第一个电影院——城里影剧院,第一个图书馆——临河图书馆,第一所小学——临河区第一完全小学,第一所医院——火箭医院……都坐落在解放街上,市民要买东西、看病、看电影都要来这里。”
在市民王英的心中,临河区的地标性建筑一定是位于胜利路和新华街交汇处的百货大楼。百货大楼于1975年建成开业,是当时巴彦淖尔最大的以零售为主兼营饮食的综合性商场,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经营着百货、针纺、五金、糖酒副食、日用杂品、中西医药13大类20000余种商品。上个世纪8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王英,每次买衣服、文具、玩具都是她的妈妈骑着二八自行车,带着她从胜利路去百货大楼购买。再后来,胜利路两侧有了金川购物中心、河港青年商业城、供销大楼,这里成了临河城区的主要商业街区。
“当时的胜利路路面坑洼不平,路上既有行人、也有开拖拉机的、赶毛驴车的,汽车很少。你看看现在的胜利路,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路两旁各种商场店铺,卖啥的都有,变化真大呀。”王英感慨着说。
“在我记忆中,原来的新华街只有短短的一段,也就从百货大楼到西环路。你再看看现在的新华街已经成了城市交通的大动脉,道路干净整洁,绿化也好。”正在河套公园跳广场舞的市民李洁说。
“我家原来在狼山镇,要说过去农村的交通那真是很差,黄土路基本都是坑,很少有像样的公路,从临河城区到狼山镇的班车每天也只有一趟。从村里去趟镇里就算是‘出远门’。”79岁的杨霞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交通状况感慨地说,“过去交通不便,对村里人来说到临河城区都是长见识的‘新鲜事’,从村里到乡镇一般都是步行,顺路能蹭个牛车马车坐坐就美得不行。就连自行车也是稀罕物,更别说小汽车了。看现在,又是柏油马路、又是高速公路,还有通村的班车、环城的公交车,去哪儿都很方便,村里面大多数人家也都有了小轿车,变化真是太大了!”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临河区的城乡道路从当初的黄土路、砂石路,到如今的水泥路、柏油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无奈,到如今直通家门口的通村公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公路到今日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从双脚丈量到今日的抬脚上车……时代在变,那些被无数人“压过”的马路也在变。如今路变宽了、变美了、路边的楼房变多了、也越来越繁华了,面对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临河人民也期待着未来能建设出更多、更好、更靓丽、更快捷的交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