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快看我做的手链好不好看?”“你能认出我拓印的画上是什么图案吗?”“原来扎染是这样做的呀!”在临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发挥着想象力,利用手中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
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一种趋势,以万物为师,以世界为教材,原本一些只能通过文字感知的人文自然,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时,学生对书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将非遗纳入研学之中,既可丰富研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带来新的生命力,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临河区有很多非遗传承人,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能让中小学生从小认识非遗,了解北疆文化,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兴趣与保护意识,我们成立了临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更好地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临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说。
临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坐落在黄河湾文旅步行街,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楼是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坊及巴彦淖尔市工艺美术展厅,三楼是非遗劳动实践基地。现在已开设的课程有剪纸、活字印刷、糖人糖画、皮雕、扎染、景泰蓝工艺、麻绳编织、拓印和一些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例如沙嘎、黄河泥人等。老师们会通过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
现在,不只是中小学生会来这里研学,还有很多单位团建也会选择来这里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非遗研学,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下一步,临河区将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基地的服务能力,让更多学生和社会团体走进基地,感受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