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乌拉特后旗加大力度推广麦后复种燕麦模式,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传统农业,小麦收割后到冬季封冻前,土地有近3个月的闲置期。这期间,土地裸露,不仅造成光、热、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可能引发风蚀、水蚀等生态问题。“麦后复种燕麦,核心就是向这80到100天的‘空窗期’要效益。在小麦收割后立即进行抢墒播种,充分利用秋季剩余的光热资源,在霜冻前完成生长和收割。”农技专家介绍道。
  这一模式巧妙打出了一套“时间差”组合拳,让一年一熟的土地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实现了“一年两收”。对于种植户而言,最直接的动力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前麦子收了地就闲着,现在多种一茬燕麦,一亩地能收将近450公斤的青干草。燕麦作为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其籽粒是健康食品原料,秸秆则是牲畜的“细粮”,深受周边奶牛、肉羊养殖场的青睐,往往供不应求。
  除了经济效益,麦后复种燕麦的生态账同样亮眼。燕麦覆盖地表,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生长迅速,有效减少冬春季节的风沙扬尘和水土流失。燕麦根系发达,能疏松土壤,其残茬翻压还田后,是极佳的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来年春小麦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麦后复种燕麦”这一模式,不仅是一条高效的增收途径,更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体系的有益探索,这种“多种一茬”的智慧,为乌拉特后旗农牧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新图景。
                      相关文档: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