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限度发挥农田防护林效益,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探索出了“渠林路”造林模式。
“渠林路”模式改变了过去小网格、“条条毛渠上树”的做法,实行宽林带、大网格,把树栽在渠和路之间,林带间距500米,主副林带垂直,林网闭合,林带宽度2~3米,株距2~3米,控制面积500亩左右。树种主要选用新疆杨、小美旱杨等乡土树种。该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民惜地、林木胁地的矛盾,更丰富了生态绿化路径。
目前,全市农田防护林面积36万亩,控制农田面积1000余万亩,农田防护面积比例达80%以上,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新格局,取得了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
生态效益突出。据监测,农田防护林在夏季高温时段可使区域内温度降低3摄氏度左右,蒸发量减少10%。农田防护林还令干热风、霜冻、倒春寒灾害次数明显减少,区域植被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幅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农田防护林使耕地受到保护,项目区土壤有效含水量增加20%左右,湿度增加20%左右,风速减弱,无霜期延长,保障了河套灌区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作物增产20%左右。
社会效益显著。农田防护林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农民通过育苗、木材销售等拓宽增收渠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抓住“三北”六期工程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有利时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