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连片平整、道路平整通畅、水电设施齐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俯瞰河套大地,高标准农田让农业生产呈现出越来越多不一样的景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合、节水灌溉、科学种植等措施,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生产效率,助力农民增收。
这段时间,杭锦后旗二道桥镇东方红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刚完成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的农田里点种辣椒苗。一垄垄整齐的田地上,秧苗成行成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片农田经过高标准改造后,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还让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整改完以后,9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当地合作社,每亩800元至1000元。”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高建军说。
今年,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覆盖全旗9个镇,建设规模达36.7万亩,总投资9亿多元,资金来源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自治区配套资金和群众筹资投劳,建设内容涵盖平整土地、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平整土地36.7万亩,土壤改良7.83万亩,修筑各级道路2109公里等。
前不久,在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院士团队开展盐碱地土壤结构改良试验示范,采用“人工+机械”的方式将14万吨农家肥、改良剂陆续播撒进盐碱地,提升土壤肥力。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实施面积达2.2396万亩,主要开展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技术示范工程等六大项目建设,实施灌排工程、土地精平等13项技术,整体项目计划于12月底全面完工。“项目主要按照‘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耕地提质、产能提高、水肥提效、生态提档、智慧提升、产业提级的多元化目标。”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李二珍说。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探索形成了“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4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典型模式。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统筹推进农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高标准农田+N”整合模式。2023年,河套灌区获批国家整灌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我市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实施农田基础建设、土壤地力提升、深度节水控水、绿色农田建设、农田信息化建设、长效管护利用六大类19项工程,把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水平。2019年至2024年,我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95.22万亩,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我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65.44万亩(其中,新建23.04万亩,改造提升142.4万亩),同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30.2万亩。通过“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彻底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并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亩均节约成本80元左右、节水18立方米、节肥20%;水肥一体化灌溉亩均节水66立方米,新增耕地面积2%以上,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市农牧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说。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