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2009年巴彦淖尔市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0-09-20 15:05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办

     

      一、我市乳业发展现状

      河套平原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是农业部确定的发展奶牛业养殖优势地区,是自治区确定的核心乳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有耕地1000多万亩,其中水浇地870万亩,天然草场7400多万亩,水、土、光、热条件优越。2008年,全市各类农产品总量134亿斤、粮食产量43亿斤、各类秸秆120多亿斤。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把开发牛羊肉列为重点开发的八大绿色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已推广应用了25项无公害农产品和10项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了546万亩,占到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2.8%;新增有机食品面积1.6万亩;870万亩耕地和7500多万亩草场全部通过了自治区农业环境监测站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870万亩耕地全部通过了自治区农牧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完成了包括牛、马、驴、羊、猪、兔、禽在内的无公害产地认证。

      2009年全市奶牛数量发展到10.8万头,建成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55个,千头以上奶牛养殖牧场12个。从2003年开始,随着蒙牛、伊利两大乳品龙头企业入驻我市,加之当地中小乳品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奶牛业的强劲发展,奶源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主要体现在:

      一是奶源基地规模扩大。从奶源基地建设看,我市奶牛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户均饲养1--4头农户占到53%,户均饲养5--10头农户占到25.7%,饲养数量在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占到21%。饲养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小区)达到78处。近年来,随着蒙牛磴口分公司、伊利巴彦淖尔分公司乳品加工企业的引进,有利地推动了全市乳业的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建立,奶源基地建设正在由农户分散数量扩展型向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场户发展等为标志的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型方向发展,规模饲养趋向明显,区域化生产格局已现雏形。

      二是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增大。全市乳品加工企业共1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共实现销售收入近19亿元。奶站由“鲜奶事件”前的310家整合至198家,具备日收储鲜奶570吨的能力,2008年全市鲜奶产量达到41.3万吨,奶牛业产值8.25亿元,农牧民人均来自乳业的收入为226元。

      三是奶牛区域化生产布局已现雏形。以“奶站拉动、大户带动、构建小区”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区域内奶牛存量大,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繁育体系较健全,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的杭后、磴口、临河、农垦系统及其它旗县城郊与交通干线的奶牛带。

      四是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引种与自繁相结合、政府运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奶牛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形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的投入,通过优质冻精补贴与引进优良品种并举,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奶牛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生产能力,到目前共建设奶牛冷配站点322处,年冷配6.8万头,奶牛单产平均达到5吨左右。

      五是通过项目扶持拉动乳业发展。2008年国家奶牛良种补贴覆盖我市七个旗县区和农垦局,每头基础母牛补贴2粒冻精,杜绝低质量的冻精的使用。通过7.5万头奶牛优质冻精推广,使项目区繁殖的后代奶牛个体单产提高500公斤左右;2008年投资300万元的6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场)建设已完成,2009年投资250万元的5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场)建设正在建设当中。

      六是乳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各地加大对乳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建设,现有奶牛协会15家,采取有效组织手段,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服务机制、契约机制以及股份合作机制等方式实现利益对接。

      二、乳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乳业发展相对较快,但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特别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更加凸现了乳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全市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设施简陋、饲草料搭配不合理、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差,良种不良饲,导致养牛效益低下、牛奶品质差,承受市场冲击能力差,奶农利益得不到保障。

      二是奶源基地建设缓慢,奶牛养殖小区规划不统一,布局不合理,没有做到人畜分离。规模发展不适度,没有根据自己的资金、技术程度、劳动能力来发展规模适度的奶牛养殖小区。

      三是乳品加工企业无序竞争,龙头企业反哺奶农的力度不够,利益分享的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急需建立第三方监测体系;由于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不完善,饲料、奶站监督管理亟待加强。

      四是奶牛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奶牛协会小而散,很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大部分组织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管理运作很不规范,作用也不是十分明显,难以应对市场的竞争和冲击,没有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机制,不利于提高乳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乳业发展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一)加大乳业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调整支农专项资金结构向乳业倾斜,逐年增加投入,金融部门要将乳业贷款列入支持农村牧区发展信贷的重点,加大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力度,特别是根据奶牛养殖周期长的特点,确定合理贷款期限,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比例。财政部门重点为奶牛提供贷款贴息和注入部分风险基金,充分引导和发挥农牧民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市、旗县区、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饲草料用地、小区建设、加工机具、窖池棚圈等基础建设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

      (二)积极推行安全健康的饲养方式。要把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以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服务、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管理模式,加快奶牛饲养方式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加大低产奶牛的淘汰力度,改善牛群结构,加快奶牛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抓好奶牛“营养工程”,提高节本增效步伐。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优质高蛋白、高赖氨酸活秆、成熟饲用型玉米,特别是紫花苜蓿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有效解决能量饲料有余,而蛋白饲料不足的矛盾。全面开展科学饲喂对比试验,认真研究、总结和推广奶牛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最佳“种、养、加”饲养模式。提高奶牛个体生产力,发挥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四)加大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一是培养组建市、旗县区、乡镇三级的专门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有组织、按计划地开展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建立科技人员承包奶牛养殖小区的长期服务机制。根据当前我市奶牛生产全程所需的各种饲养技术,制定一套标准加以推广,做到“服务到位、指导到户、点面结合”,在科技服务中要求科技人员掌握并推广“五个硬件”(即种植、青贮窖、贮草房、饲草料加工机具、标准化棚圈)、“六项技术”(即人工授精、饲草料配合饲喂、秸秆青贮、棚圈建设、模式化饲养、疫病防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开展奶牛性控技术。二是注重奶牛发展规模与效益分析,加强奶牛适度规模与种养加最佳效益模式的研究,提高养殖效益。三是以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基本服务单元,辐射周边地区,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农牧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五)建立健全乳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奶农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乳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乳业协会参谋助手、中介服务、协调攻关、行业管理和对外窗口五个职能,成为沟通奶农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下,采用统一的饲养标准和方式,统一协调价格出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在生产机械、技术、信息、决策等方面办不到的事,同时可由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户与企业、政府交涉,维护生产者的利益。

      (六)全面实施良种奶牛补贴政策,推进“吨”奶增产计划。要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在我市实施的良种奶牛补贴、优质后备奶牛补贴项目的有利契机,按照“户建卡、村建册、镇建帐、县建图”要求,建立完善良种奶牛冷冻精液补贴发放备案体系,加快现存奶牛的更新换代工程。加强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旗县区两级良种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奶牛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生产能力。加强对奶牛人工授精工作的管理,加大清理、整顿、规范冷冻精液市场,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使用劣质冷冻精液的不法行为,严格实行配种员业绩考核,优胜劣汰和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七)加强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奶牛产业健康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各项管理办法,对兽医、配种、兽药经营人员进行管理,对从业资格证进行年检,统一培训从业人员,考试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加大对兽医、兽药和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监督管理,杜绝滥用、漫天要价和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加强对乳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监督力度,制定奶产品定期监测制度,尽快建立饲料和乳品质量检测体系,从饲料、鲜奶的生产、加工和配料,挤奶方式,鲜奶收集、运输、保存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乳制品安全。

      (八)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有机奶。实施“有机”品牌推进战略,大力扶持云海秋林、盘古公司有机奶基地建设,立足于我市乌兰布和沙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认真研究乳产品优势,打“有机”品牌,以品牌和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提高有机奶市场占有率。

      (九)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是龙头企业通过小区对奶农提供贷款,扶持奶源基地建设;二是在保护价收购牛奶的基础上以质论价,从而促进良种奶牛的繁育、科学饲养管理、优质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等整体养殖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进行利益返还,积极推进公益事业发展,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出资建立风险金等。四是鼓励乳品企业直接投资兴建奶畜养殖基地,采取“农企股份联结、奶联社、奶农合作组织、养殖场 (小区)、契约型”发展模式,提高奶畜养殖者组织化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加强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我市乳制品产业做大做强。

      (十)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一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统一协调,把乳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抓紧抓好。二是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市、旗县区要制定和完善奶牛提质扩量发展规划,奶牛存栏量、奶牛规模养殖场区数量、奶站数量要力求符合实际,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同步。三是建立乳业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旗县区政府要建立乳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副市、旗县区长主持,农牧局牵头,发改委、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办、扶贫办、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定期分析研究乳业发展形势,协调解决乳业发展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强力推进。(撰稿人:宗钢)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政府网    编辑:高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