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关于对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调研报告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1-03-30 09:46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不久前,巴彦淖尔市委组织召开了二届十次全委会,并审议通过了《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递增13%的目标增长。对此,巴彦淖尔市统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当前全市农牧民收入现状,对全市农牧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陈述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农牧民收入结构和特点

      “十一五”以来,巴彦淖尔市各级党委、政府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富民强市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富民惠农政策,高度关注民生,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对策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全市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收入得到全面提高。

      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240元,比上年增加898元,增长12.2%,比十一五”初的2006年增长74.6%,年均递增15.0%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328元,比上年增加900元,增长12.1%,比2006年增长74.2 %,年均增长15.0 %;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498元,比上年增加870元,增长15.5%,比2006年增长87.0 %,年均增长16.9 %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具体构成如下:

             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单位:元%

     

    2010

    2009

    2006年

    总量

    增速

    比重

    总量

    增速

    比重

    总量

    增速

    比重

    人均纯收入

    8240

    12.2 

    100

    7342

    11.2 

    100

    4719

    10.6

    100

    一、 工资性收入

    1103

    15.3

    13.4

    957

    6.1

    13.0

    558

    20.5

    11.8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6274

    10.1

    76.1

    5701

    9.7

    77.6 

    3908

    8.9

    82.8

      1、第一产业

    5935

    9.9

    72.0

    5398

    10.1

    73.5 

    3681

    7.1

    78.0

       其中:农业

    4067

    9.3

    49.4

    3721

    12.0 

    50.7

    2692

    5.0

    57.0

          牧业

    1858

    13.4

    22.5

    1639

    6.2

    22.3 

    970

    13.5

    20.6

      2、二、三产业

    339

    11.9

    4.1

    303

    3.4

    4.1 

    227

    50.3

    4.8

    三、财产性纯收入

    265

    33.2

    3.2 

    199

    25.2 

    2.7 

    73

    4.3

    1.6

    四、转移性纯收入

    598

    23.3

    7.3 

    485

    40.2

    6.6 

    180

    23.3

    3.8

        (一)收入结构趋于合理,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格局

      1、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加大“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市农村牧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业人的大量增加,使得全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加大,已成为推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103元,比上年增加146元,增长15.3%,比2006年增长97.7%,年均增长18.6%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11.8%,提高到2010年的15.3%,提高3.5个百分点。

      2、农牧民来自牧业的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来自牧业的纯收入人均达1858元,比上年增加219元,增长13.4%2006年增长91.5%,年均增17.6%;牧业纯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20.6%,提高到2010年的22.5%,提高1.9个百分点。

      3、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迅速增长。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达598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23.3%2006年增长232.2%,年均增35.0%;转移性纯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3.8%,提高到2010年的7.3%,提高3.5个百分点。

      (二)市场意识增强,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市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市场经济意识普遍增强,“为卖而种、为卖而养”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市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长。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达6997元,比上年增加1262元,增长22.0%2006年增长93.3%,年均增17.9%现金纯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76.7%,提高到201084.9%,提高8.2个百分点。               

      (三)政策性收入不断增加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在减免农业税费的同时,连续出台了多项惠农利农政策,有效的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初步调查2010年全市农牧民来自各项政策性的收入人均达356元,比上年增加41元,增长13.0%。

      二、制约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限制了农民增收

      “十一五”以来虽然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也在连年上涨,导致生产性投入逐年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农牧民纯收入持续增长受到了很大影响国家虽然通过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种惠农补贴提高广大收入,但从调查情况看,这些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尚不足以弥补因成本提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据调查,从2006年到2010年,全市化肥、籽种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分别达55.2%、30.3%和33.3%。

      (二)业经营结构不合理、收入来源单一,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近年来,虽然根据实际农牧业经营结构进行了大力的的调整,农牧民的纯收入构成进一步趋于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格局,来自种植业收入仍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体,占到农牧民收入的一半

      (三)民整体素质偏低,就业不充分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民是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如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关键。目前,我民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我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村牧区现有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7.08%,初中文化占54.4%,高中以上文化18.52%。由此导致了广大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率较低。二是劳动技能差,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我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30%左右,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三是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反应,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市场约束和风险。可见,农民增收受到自身素质的很大制约。

      (四)业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对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 

      目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对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畜产品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尤其是缺少本地“土生土长”大型龙头企业;二是对农牧民引导不足。由于农民的土地是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弱,缺乏组织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极容易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而利益受损。三是龙头企业的优势产品不突出,形不成本地知名品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潜力不大。

      (五)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外出工收入有待进一步快速增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税费改革后,种地养殖的费用明显减少,相应种养业的收入也较高,加上河套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外出打工比较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由于我市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大多数是自发或者通过亲友介绍外出打工,从事的行业也多数是工资较低而劳动时间较长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还有一部分虽然在企业打工,但也是以出卖体力为主,工作比较艰辛。三是在本地企业打工的农牧民多数是零时性、季节性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劳动就业保障体制,而且工资也低于当地的收入水平,说白了外出打工只是想挣点零花钱,没有将其作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去对待。

      三、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纯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农的力度。从近几年我市农牧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就可以看出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农的力度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性。政策扶持主要是加大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同时应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二)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目前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三个转变”即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转变,农业经营由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将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发挥种植业收入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小、效益高的富民产业,是快速提高农牧民收入的一个捷径。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使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工、贸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从而推动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扩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提高农民素质。大量低素质的农村牧区劳动力滞留在农牧区从事农业生产,不仅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使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从长远看,会妨碍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要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认真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切实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千方百计改变农牧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提高新增劳动力整体素质;二要抓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就业三要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网络,逐步建立县、苏木镇、村嘎查三级文化技术培训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

        (五)为农村牧区劳动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首先,要强化法制建设,在《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市场规则,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农牧区的生产生活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和草场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民生老病死全部依赖土地和草场保障的状况,还土地和草场以正常生产要素的性质,尽可能发挥土地和草场的经济功能。再次,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序转移农牧区劳动力。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市场配置和规模经济将是土地制度建设面临的重要潜在收益,而城镇化是决定这两类收益取得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农民只有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才会转让土地,只有当土地的转让需求和转出供给相平衡时,土地使用权才能真正流动起来,也才能获得农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四、“十二五”期间实现农牧民纯收入增长13%目标的支撑因素

       (一)富余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是农牧民二三产业纯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调查,2009年我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为64.55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从业人员有55.7万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8.85万人。如果再加上从现有农村牧区从业人员分离出的部分农村牧区劳动力,全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5万左右,如果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把这部分农村牧区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将大幅度提高广大农牧民二、三产业收入,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这将是完成13%的增长目标的重要推手。

      (二)富集的农牧业资源水利配套设施是农牧民农牧业纯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

      我市有近1000万亩的耕地、有1700万头只的牲畜饲养量,有全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溉系统,保证了我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保证了全市农牧民来自农牧业收入的稳定增加。

      (三)稳定的支农政策和不断增加的惠农补贴是农牧民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助力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项支农政策不断出台和贯彻落实,以及各种名目惠农补贴的不断增加,对全市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增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实行增长13%的目标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因素,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能实现13%的年均增长速度。(市统计局  张登)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编辑:高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