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关于节约能源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特点:
(一)、能源消费波动较大。一季度我市能源消费走低,二、三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分别为10.9%和9.7%;二、三季度能源消费出现明显反弹,四月—九月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逐月为:6.5%、7.3%、8.3%、9.7%、10.1%与11.2%。四季度,随着电石、铁合金企业相继停产,能源消费增速持续回落,十月份能源消费增速为10.1%,十一月为8.1%,十二月降至5.6%。
(二)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合计为546.1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8%,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的84.9%,比上年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居首位,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93.5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消费量跃居第二位,达106.4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4.7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0.6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3.5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2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9%。
(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稳步提高
2011年,我市23家规模以上加工转换企业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4.5%,与上年相比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加工转换效率为40.1%,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供热加工转换效率67.9%,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洗煤加工转换效率为86.8%,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二次能源产出量明显增长
2011年以来,我市能源工业快速发展,能源产量明显增长。全年全市火力发电量为8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9%;洗精煤734.28万吨,同比增长53.5%;热力产出1114.97万百万千焦,同比增长32.2%。
(五)旗县区能源消费四增三减
2011年,全市七个旗县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四增三减,其中,乌中旗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9.2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5.9%;杭锦后旗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1.7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5%;磴口县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6.6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8.6%;五原县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4.1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5%;临河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3.3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9%;乌前旗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47.8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乌后旗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0.0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6%。
(六)多数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呈下降态势
2011年,我市年耗能万吨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调查的26种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及电耗指标中,有15种下降,下降面达57.7%。其中,机制纸及纸板耗电为1379.75千瓦时/吨,同比下降5.1%;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为1369.81千克标准煤/吨,同比下降13.9%;吨水泥熟料烧成标准煤耗为118.28千克标准煤/吨,同比下降2.4%;硅铁工序单位能耗为1492.65千克标准煤/标准吨,同比下降1.8%。
二、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年,虽然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能源消费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市电力、化工等行业经过几年的技术改造,能耗水平已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节能空间明显收窄;二是原煤消费比重依然过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三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快速增长,节能降耗压力增大,2011年我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4.7%、76.6%和90.4%,这些项目投产后,将对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形成巨大压力。鉴于上述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十一五”时期我市在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特别是要有计划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行业中产能落后、效益差的小企业,积极引导它们向第三产业或高技术、低耗能产业转移。
(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实现节能技术产业化,加快新能源、生物制品、新材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要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三)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要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源头上严把高耗能行业准入关。在继续管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的同时,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关,遏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
(四)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做好全社会节能。在做好工业节能的同时,务必推进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节能,比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降低电器待机时间,尽快制定和完善这些行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和管理办法。只有营造全社会节能的氛围,才能把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