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201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7-03-20 08:58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2016年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组织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市委、政府对农牧民增收情况高度关注,近期一篇《关于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分析研究》文章得到市委书记段志强的重要批示。为落实市委书记的批示,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深入调查了农牧民增收的情况。调查表明,全市农牧民增收的除种途径除主要来源于种养植业外,农牧民工的转移就业收入也是增收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全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达15.42万人 

      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有三种形式:一是外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外出农牧民工是指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二是本地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本地的农牧民工是指在本乡镇从事非农活动(包括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三是期末举家外出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全市前两种形式转移就业的农牧民工占比较大。2016年,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为15.42万人,同比增加0.12万人,增速0.8%。农牧民工从2014年的14.6万人,两年间累计增加了0.82万人,年平均增速为2.8%。从两年农牧民工转移秒业人数的变化来看:2014年到2015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增加了0.7万人,增速为4.8%2015年到2016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增加0.12万人,增速为0.8%。从两年间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说明,由于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对农民工的劳动素质要求提高的影响,造成我市部分农牧民工外出择业困难。 

      二、农牧民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一)就业结构有待改善 

      从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比例来看,本地务农为86.5%,本地非农自营为2.6%,本地非农务工为2.7%,外出从业为6.4%,其他从业0.1%,未从业为1.7%。农牧民工在本地转移就业比例占到91.8%,从农牧民工本地就业结构看,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仍占较大比重,而从事非农就业的仅为5.3%。外出和其他占到8.2%。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中大部分在本地,而且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外出从业的占比不到7.0%。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市农牧民工就业结构切实需要改善,政府需要加强农牧民各项劳动技能的培训,加大出台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适应更好就业需要的素质。 

      (二)转移就业最大面在第三产业 

      从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分布的产业看,在第三产业就业占的比重最大,达到75.0%,比一产和二产分别高出69.655.4个百分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调结构”效果显现,农牧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平。 

      从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所从事的行业看,在居民修理及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建筑业、制造业、交运仓储业和卫生社会工作业从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分别为19.6%16.3%13.0%8.7%8.7%5.4%5.4%,而在第三产业中,以居民修理及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排在前三位。(全市农牧民工就业的产业和行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201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就业的产业及行业分布

     

      从下图中可以更直观看出全市农牧民工就业产业分布情况。 

    201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就业产业分布 

     

      (三)就业状况中收入水平较为可观 

      农牧民工就业状况主要是从业时间和收入状况这两个方面去反映。 

      1、从业时间。201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在本地非农务工时间为11个月,本地非农自营时间为11个月,外出从业时间为11个月。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时间均少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月,外出务工时间少于全区平均水平1个月。 

      2、收入状况。2016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本地非农务月收入为317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34元,非农自营月收入为363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66元,外出从业月收入为3843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47元。从务工月收入看,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外出从业人员在务工时间略长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月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9.9%,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收入在比全区时间较长时间内,月收入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4.4和低了1.5百分点。从这组数字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非农自营收入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改善整体就业收入结构。 

      (四)外出人员就业地以省内为主 

      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外出人员就业地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省内,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占84.6%,省外仅占15.4%。与去年同期相比,在自治区内流的比例下降0.8个百分点,跨省流动的上升0.8个百分点,省内就业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出,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就业离乡不离土的思想仍占主体,走出去到较发达地区创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仍需要提高。 

      三、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工就业回流现象仍没有明显改善 

      2016年,巴彦淖尔市跨省和在大中城市流动的农牧民工返乡现象仍然存在,并没有大的改变。形成农牧民工返乡回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明显。今年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发展形势仍不乐观,巴彦淖尔市外出的农牧民工大多数缺乏特殊劳动技能,面对激烈的竟争岗位,就业困难加大,就业水平低。二是2016年是巴彦淖尔市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之年,各项新建和再建工程吸收了外地建筑工人的加入,更使我市的外出农牧民工有机会在家乡就业。三是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省的有思想仍在老一代甚至新一代农牧民工中留存,影响到农牧民工就业转移的取向。四是本地区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八条措施”,在政策上支持小微企业的生产发展,为农牧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四是本地出台各项鼓励创业的政策,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孵化中心和提供贴息贷款示鼓励大学习创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以上这些原因形成了农牧民工的回流。这种回流有对农牧民工就业转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由于劳动者自身原因造成就业困难而返流的占多数。 

      (二)外出农牧民工就业合同签订情况不到位,不规范 

      在外出农牧民工总量减少的同时,就业保障也堪忧。2016年,仅有32.2 %的外出农牧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比下降14.3个百分点。在出现劳务纠纷时,缺少合同保护的农牧民工在法律面前失去了最有效的保障,使吸引力本就下降的外出就业市场更让人望而却步。 

      (三)外出农牧民工就业时间短,工作不稳定 

      2016年,外出农牧民中在当前岗位上工作时间不足1年的占30.5%,工作时间12年的农牧民占30.5%,工作2-5年以上的占32.2%,工作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占到6.8%以下,表明多数农牧民工就业缺乏稳定性,但也有一部分农牧民工经过多年的磨练,就业岗位逐步趋于稳定,这些工作岗位稳定下来的农牧民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四)本地“双创”就业稳定性低 

      2016年,非农自营人数占劳动力的比重为2.6%,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说明虽然有很多的农牧民工在“双创”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刺激下,尝试着开展非农自主创业,但是新创业的农牧民工在资金、技术、销售和经营经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稳定性不高。  

      四、加快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步伐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改善农牧民工就业环境 

      201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工转移就业人数为15.42万人,比2015年增长0.8%。从本地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对农牧民家庭的生活影响来看,既提高了农牧民家庭的收入,也给农牧民家庭带来了就业的机会,据统计,巴彦淖尔市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创造了更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提高了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这就是巴彦淖尔市党委、政府增加对农村牧区有效供给的典型实践例子。事实证明,这样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对带动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所以,加快对农村牧区的供给侧改革步伐,为农牧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增长农牧民工就业机会,成为本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本地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步伐,构建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合低附加值、高能耗的钢铁冶炼、煤炭开采等过剩产能,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吸纳年富力强、文化程度更高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开发当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更多本地就业机会,为农牧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规范用工合同的签订 

      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加大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力度,提高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从源头避免拖欠农牧民工资行为的发生,保障农牧民通过劳动致富的权利。 

      (四)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提高服务水平 

      对农牧民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储备技术人才;强化部门就业服务意识,让农牧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各地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牧民工有序外出。要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牧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牧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返乡农牧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税收、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蔚凯)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