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巴彦淖尔市种养殖水平较落后,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4455万元。经过30年发展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比1949年增长4.5倍。改革开放以来,到农业税费改革的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39.6倍;取消农业税费后,农业生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止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13.4亿元,比1949年增长702.5倍,年均增速9.8%;其中:农业完成产值163.2亿元,比1949年增长523.3倍,年均增速9.4%;林业完成产值7.9亿元,比1949年增长6141倍,年均增速13.3%;牧业完成产值132.7亿元,比1949年增长1603.5倍,年均增速11.1%;渔业产值完成4.7亿元,比1949年增长575.2倍,年均增速9.5%。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在建国7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统计局 农调队)
链接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提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1949年-1957年耕种基本靠畜力,1958年仅有拖拉机91台,到2018年,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34万千瓦。全市机耕面积为1027.2万亩,与1963年(75.2万亩)相比增长12.7倍,机耕面积占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5.5%上升到92.3%。全市机械化播种面积已达935.3万亩,机械收割面积为675.8万亩,机收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60.7%,其中粮食作物的机械收割面积达到90%以上。(市统计局 农调队)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多元化发展
建国初期,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主要是合作化(1949~1958年)和人民公社化(1958~1978年)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集体)、经营形式和经营体系(主要为集体经营)较为单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1998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专业大户2.14万户;家庭农牧场657家;农牧民合作社5267家;龙头企业261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形成、不断健全。(市统计局 农调队)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
2018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112.8万亩,比1949年(338.2万亩)增加774.6万亩,增长2.3倍。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37.5万亩,比1949年增加247.1万亩,增长85.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75.3万亩,比1949年增加545.1万亩,增长18倍。粮食总产量达52.4亿斤,比1949年(3亿斤)增长16.5倍,年均增长4.2%;油料总产量达16亿斤,比1949年(1001万斤)增长158.7倍,年均增长7.5%。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也在逐年增长,优质高效良种不断被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品质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优质小麦种也得到推广,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作物品质的提高,使全市农作物单产进一步增加。2018年全市小麦、玉米和油料亩产分别由1949年的105斤、176斤和36.7斤,提高到632斤、1066斤和392斤,亩产分别提高5倍、5.1倍和9.7倍。(市统计局 农调队)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巴彦淖尔市畜牧业从1949年到1965年是发展期,畜牧业发展速度很快,牲畜头数从109.4万头(只)发展到400.5万头(只),增加了2.7倍。1965年到1978年大量开垦种植,牧草地减少牲畜头数呈下降态势,1978年全市牲畜头数降为372.4万头(只)。改革开放后,畜牧业发展迅猛,到1999年全市牲畜头数达到727.2万头(只)。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畜牧业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保生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和规划养殖结构,使得全市畜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到803.5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9%。其中:大牲畜26.1万头(只),比1949年(22万头只)增长18.6%。羊和猪总计达到777.4万头(只),比1949年(87.4万头只)增长7.9倍。畜群结构不断优化,以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健康发展。2018年牧业年度,全市羊的存栏量达753.8万只,比1949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3.3%。羊的存栏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18年的93.8%。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由1965年的1.7%提高到2018年的96.3%。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加,肉类总产量由1981年的2.4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24.8万吨,增长9.3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地区资源优势凸显,蒙牛、伊利、圣牧高科一批规模较大的奶业企业纷纷落户巴彦淖尔市,全市牛奶产量由1949年的72吨增加到2018年的56.9万吨,增长7901.8倍,年均增长13.7%。(市统计局 农调队)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低,1957年仅62元,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2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牧区贯彻落实了各项经济政策,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入逐年增加,1999年,农牧民收入达到2387元。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实施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极大的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在此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使得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到2018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76元,比1978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2.3%。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农牧民收入成倍增长,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市统计局 农调队)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市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全市围绕农牧业开展的“梨花节”、“华莱士节”、“葵花节”、“年猪宴”“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不仅宣传推广了当地特色,也拉动了农牧业生产。目前全市共有农家院334个,采摘园189个,垂钓园93个,开展农事体验的12个,开展网上销售农畜产品的农户769户。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资交易市场67个,其中中草药、小杂粮等特色产品专业市场8个。全市的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较大程度加快了农牧业生产向新型化转型升级。(市统计局 农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