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羊海湿地,成群结队的赤麻鸭栖息、觅食,时而低空盘旋,时而展翅飞翔,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分外动听,为冬日的乌拉特中旗带来了无限生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也是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台阶。
造绿铺林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乌拉特中旗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北方防沙带,全旗林地面积473.8万亩,天然草场面积263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6%,草原植被平均盖度22.8%。为切实做好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乌拉特中旗深化科学绿化理念,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乌拉特中旗统筹规划推动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合理划定草畜平衡区和禁牧区,全旗落实禁牧草畜平衡2616.7万亩。推行人工干预生态修复机制,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39.64万亩。采取系统治理、分区施策等方式,完成退化草原修复14.77万亩。积极推进林业草原“天空地一体化”保护监测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集草畜平衡、草场资源、生态服务、草原灾害、放牧舍饲、草畜企业、生态工程“七位一体化”的草原生态管理服务系统总体成型,实现数字监管监测全域化。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乌拉特中旗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营造林29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封山〈沙〉育林13万亩)。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36.75万亩,人工造林28.14万亩,封山育林52.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56.41万亩,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6.67万亩。
通过各种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全旗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境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与数量均有所增加,整体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
循环增值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在石哈河镇柠条发酵饲料加工厂,伴随着机器隆隆作响,一粒粒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的柠条颗粒饲在这里生产打包并销往各地。“柠条的发枝力和再生能力极强,平茬、粉碎、加工后的柠条成为颗粒饲料,营养价值高,可饲喂养牛、羊等牲畜。”生产车间负责人说。
石哈河镇从2000年开始,完成两轮退耕还林工程,共种植柠条21.8万亩。2022年以来,乌拉特中旗引进龙头企业,累计投资840万元,在石哈河镇实施5.2万亩灌木复壮柠条平茬项目。延长柠条产品产业链,推进精、深加工,实现循环增值。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化运行,其生态、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不仅改善了柠条生长环境,激活了柠条平茬后的产业化运作,增加了石哈河镇两个村委的集体经济收入,将石哈河镇丰富的灌木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为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提高林草产业水平,乌拉特中旗投资1200万元,在乌加河镇成功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康养为一体的金色田野经济林园区,荣获林草类“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23年,乌拉特中旗在海流图林场实施了新疆大沙枣生态产业园项目。项目区占地552亩,种植新疆大沙枣500亩,防护林占地31亩,林地道路占地21亩,新建围栏3200米,将该园区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采摘、生态教育、科研以及林业发展为一体的生态基地,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乌拉特中旗狠抓特色经济林产业培育,完成红树莓、早酥梨、黑枸杞、榛子、小杂果等重点经济林园区建设8个,并带动积极性较高的农牧民种植经济林1.2万亩,主要树种有梨5692亩,鸡心果1065亩,树莓900亩,榛子、黑枸杞1210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蓝天为卷,碧草为诗。乌拉特中旗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以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北疆亮丽风景线。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