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重点领域>生态环境

后旗创新“防沙治沙+”模式推进生态治理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4-06-27 09:59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今年,乌拉特后旗创新“防沙治沙+”模式,计划投资18.16亿元,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三北”六期、风电光伏一体化等多个治理项目,生态治理452.61万亩,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目前各项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完成投资约2.1亿元,实现生态治理158万亩。

      构建“防沙治沙+造封飞光”模式。在西补隆林场成功实施“工程固沙+造封飞光”系统治理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沙治沙经验。“工程固沙”,选用稻草、合成纤维阻沙袋和聚乙烯阻沙网等14种不同材料,通过进行沙障固沙试验,分析得出稻草方格沙障具有柔韧性强、施工成本低且易操作、适合大面积铺设的结论,成为最适宜在当地流动沙丘设置的沙障。“造封飞”,在完成工程固沙的区域内,通过实施白刺、柠条、酸枣等灌木种植林建设,进行飞播造林种草,集中建设天保、京津、蚂蚁森林等重点工程,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区域面积达55万亩。光伏一体化治沙,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规模化种植沙生植物,板上发电、板下修复,实现一地多用,形成光伏和林草种植、农牧业相结合的立体治沙模式。构建“防沙治沙+林下经济”模式。山前河套平原主要以梨、桃等杂果种植及沙冬青、蒙古扁桃等原生树种苗木繁育为主;山后干旱荒漠区域主要以梭梭接种肉苁蓉和白刺接种锁阳为主。截至目前,山前累计完成鸡心果、西梅、梨等杂果种植3000亩,酸枣种植4500亩,山后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7万亩。同时,在国营新红林场6.6万株果树种植区,林下种植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800亩,预计每亩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可为周边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年增收10000元以上。构建“防沙治沙+生态旅游”模式。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扩大保护范围3处,将保护面积由原来的122.1万亩扩大至222.9万亩。加快生态旅游和草原公园、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以宝日汗图旅游度假区为基础,全力推动建成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和国家级沙漠公园项目。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张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