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自就业促进行动实施以来,我市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衔接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用工、人才需求,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加快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6月底,我市城镇新增就业499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6.6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5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3.0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4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7.3%;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2446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59%;新增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648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21.6%。
壮大产业 推动就业扩容增效
走进位于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巴彦淖尔建安循环产业有限公司水晶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20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有序作业。该项目总投资2.4亿元,建成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在内蒙古草原伊峰肉业有限公司二期牛羊肉分割数字化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作业。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建成投产后,可解决就业500余人。
就业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与就业协同机制高效运转。重点扶持优质中小企业150户,新认证家庭农牧场302个,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4家,新建设施农业开工1.93万亩,带动1185人投入设施农业建设、生产;38家肉牛肉羊智慧牧场开工建设,通过产业联结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普通农牧户5600户。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对全市938家“四上企业”、279家农牧业龙头企业、156家新业态企业、96家协会企业、204个重大项目和21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展岗位信息归集。截至目前,已通过各级人社部门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215期,涉及企业731家、提供岗位17647个,其中,第二产业新挖掘就业岗位5006个,第三产业新开拓就业岗位12641个。
靶向培训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近日,杭锦后旗就业服务中心、杭锦后旗博康兴职业培训学校采用“理论授课+实训操作”方式,联合开展订单式夜校病人陪护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人文关怀等。“学校与我市多家老年公寓、医疗机构签订培训订单,开展定向培养。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直接进入签约单位工作。”杭锦后旗博康兴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王烨说,学校今年已开展两次培训,100名学员全部实现就业。
在巴彦淖尔应用技师学院,长城汽车订单班的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研究着各种复杂线路和零部件。该学院与长城汽车、河套酒业集团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统筹引导全市47家培训机构推行“岗位需求+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模式,重点培育乌拉特中旗“鸿雁技忆”、临河区段昊家政等劳务品牌,打造“特色产业+特色劳务”双品牌。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赋能作用,全面推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职业教育阶段经费2.74亿元,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16个重点产业集群实时适配。教育部门针对在校生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训,现已培训507人;面向社会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现已培训2569人。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截至6月底,全市各行业培训规模达9633人次。深入推进“创业内蒙古行动”,现已发布创新创业项目176个,开展创业培训1142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94.1万元。持续扩大创业园(孵化基地)规模,现已建成市级标准化以上创业园(孵化基地)31家,成功吸引3100多家创业实体入驻。
拓展渠道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地里不忙的时候就来这里打工,一年能多收入三四万元。”在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家住杭锦后旗双庙镇的香萍正和工友们在光伏板下忙着种植梭梭。据了解,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以来,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用工1500多人次。
今年,我市在“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拿出更多保障措施,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建立起以工代赈“两个清单”(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苏木镇、嘎查村务工需求清单),鼓励企业、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租赁机械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上半年,“三北”工程带动我市约1.76万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发放劳动报酬1.86亿元,人均增收1.06万元。
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市深入挖掘以工代赈项目用工潜力,截至目前,35个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已开工24个,带动就业2962人,其中本地用工2311人,占比达78.02%,发放劳务报酬1036.79万元。
我市还启动政校企联手千名学子进校园访企探岗专项行动,走进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展招才引智暨校园招聘活动,推动高校毕业生扎根巴彦淖尔。其间,国有企业释放岗位589个,发布科研助理、社区工作者、西部计划、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等其他基层项目岗位需求595个。
搭建阵地 优化就业服务供给
“直播选岗真是太方便了,可以实时互动解答,让我们年轻人求职更高效!”“请主播帮忙看一下有没有适合我专业的岗位?”……在第四期巴彦淖尔共青团“助企惠青”直播间内,求职者们纷纷留言互动,主播根据求职者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条件精准推荐岗位。
2月份,团市委聚焦青年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难题,启动“助企惠青”线上直播带岗专项行动,通过“云端搭桥、精准对接”新模式,为青年求职者与本地企业搭建高效沟通平台,助力青年就业。截至5月中旬,“助企惠青”行动共开展线上直播带岗4期,293家企业提供岗位5700余个,直播在线参与和点赞人数累计达7.5万人次;线上发布招聘信息12期,84家企业提供岗位420余个。
为更好地满足求职者需求,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我市不断拓宽招聘——求职对接渠道,将就业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加快推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升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11个。各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积极开展“政校企”携手助企促就业暨河套学院千名大学生访企拓岗、政协委员送岗位、政策进社区、就业服务下乡镇、服务进企业等形式多样的促就业专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53场次,提供岗位42201次(个),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399人次,其中,开展线上直播活动54期,播送岗位信息18468次(个),观看量达20.9万人次。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