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聚焦聚力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围绕“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全链条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扩数量、提质量、上体量,以项目之进支撑发展之稳,助推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截至8月底,各旗县区举办集中签约、集中开工、专题推介等各类招商活动31场; 全市新签约项目108项,协议总投资1279.23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3.8%;全市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13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73.2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21亿元的78.4%。
凝聚思想共识
我市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凝聚大抓招商的思想共识。成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委常委包联旗县区和市级领导包联重大项目制度,全力推深做实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大学习大讨论,提升各级干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激发了全市上下抓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严格落实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机制,坚持“管行业就要管招商”,压实12条产业链牵头领导责任,编制“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发展图谱,修订重点产业链发展图谱,梳理制定“两图、两库、两表”,精准推进招商工作。
上半年,“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同比增长156.8%,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获得国家批复,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96.8万千瓦,装机规模达到662.3万千瓦。
掀起招商热潮
我市制订《巴彦淖尔市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巴彦淖尔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招商引资的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和路径,动员全社会、全部门、全领域争取项目、引进投资。
上半年,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河南、湖北、吉林等地开展招商引资8次,促成东立集团、国城控股、国晟新能源等优质项目落地我市;全市外派专业招商小分队426批次,接待来访企业1341批次;73个市直部门共外出招商361次,对接企业790家。
推行招商引资“两个一批”激励政策。出台《巴彦淖尔市社会化招商引资奖励指导意见》,拿出资金奖励参与招商引资的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揭榜挂帅”活动,对引进重大项目、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嘉奖、记功,并结合全市“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活动,在招商引资一线选树一批先进典型。
认真落实“周调度、月汇总、季考评”制度。定期对各地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签约落地、到位资金、服务保障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通过“晾晒”成绩、考核通报等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倒逼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大抓招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升服务质效
要想引来“金凤凰”,先要栽好“梧桐树”。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入开展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五大行动”的内容之一,列为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评力度,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的发展环境,提升便民利企服务质效。
我市全面推行工期倒排、领导包联、联席会议和定期调度4项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实行台账化、清单化管理,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店小二”式服务,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成立“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建立全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完善一窗受理、会商联审、监督评价等制度措施,创新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扫码一键查询服务,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上半年,全市累计为191个重大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1128次。
形成工作合力
我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会员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各种平台,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
举办山东地区巴彦淖尔市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签约1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32亿元;举办“京蒙百企情 巴彦淖尔行”调研对接活动,吸引北京市能源、农牧业、科技、零售业、教育科技等领域54家优质企业的80余名代表来我市考察洽谈,达成合作意向16项,涉及金额107亿元。
积极参与自治区举办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推介、世界蒙商大会等活动,开展对接洽谈、经贸合作,共签约项目18个,签约资金388.5亿元。
借助市内企业及企业家信息渠道、商务渠道等,依托各地蒙商会在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四川、陕西等地建立12个招商联络处,形成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常态化招商引资引智联络体系,吸引更多企业在我市考察洽谈、投资合作。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所在。我市将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打造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聚焦聚力精准抓好招商引资,实打实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用招商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