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答复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192号提案的答复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1-09-07 10:05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陈月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河套平原粮食“三秋”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巴彦淖尔市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我市是自治区西部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居自治区第5位。近年来,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亿斤以上,每年约有1亿斤小麦、15亿斤玉米外销,商品率分别占小麦总产量的20%左右和玉米总产量的30%左右。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瞄准粮食安全生产这一总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新模式的探索引入、新设施的建设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耕地地力,稳定了粮食产能,确保了口粮安全,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但是,目前粮食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颈。

      一是高标准农田少,基础设施配套差。我市2019年以前实施的农田建设项目有1065万亩,亩均投入仅为984元,仅仅解决了土地平整和渠沟路的修整完善,远远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2019年-2020年两年实施1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1300元左右,基本上达到了高标准农田“渠沟路林井电技管”八配套建设标准,但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1.3%。另外,河套灌区各级渠道共5.03万公里,衬砌仅1.15万公里,衬砌率为22.8%;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200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成本不断提高,种植粮食特别是小麦的比较效益低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支农政策,但由于农资价格和用工成本上涨幅度过大,粮食生产收入相对较低,多数农民为追求经济效益,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现象增多。随种随收随卖,家庭储量普遍不足。

      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受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关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其他粮食和饲料价格上涨,给畜牧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安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在保证本地口粮供应、满足本地粮食和饲料加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外调供应量,为保障西北地区乃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是我们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下一步,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方面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夯实生产基础,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持,实施全域农田提标升级,“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实施提标升级改造200万亩,建成“渠沟路林田水电技管”全配套、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同时,依托袁隆平院士团队及研究成果,争取立项成立“国家盐碱稻西北研发中心”及“国家盐碱地高效利用先行试验区”,“十四五”期间每年改造盐碱化耕地100万亩。到2025年,新增耕地80万亩以上,地力提高2-3个等级。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内农大、内蒙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推进科研、生产、市场深度融合,开展联合攻关,推广小麦套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玉米“一穴双株”套种大豆、麦后复种燕麦草、稻蟹稻鱼共生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加快选育一批面粉加工专用、粮饲兼用等生产亟需的优质高效新品种,力争粮食作物优质品种种植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2.落实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稳步推进。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充分调动粮农种粮积极性。继续贯彻落实《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十条意见》(巴政办发〔2020〕12号),执行小麦集中连片种植200亩以上每亩补贴150元和麦后复种每亩补贴100元的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同时将耕地轮作、社会化服务、深松深翻等涉农项目向小麦连片种植倾斜,鼓励套种和麦后复种,增加小麦综合收益。二是加强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调控。积极扶持农业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开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社会化服务,规范农资市场,保障生产资料供应,确保价格基本稳定。三是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和稳定商品粮基地。四是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引导力度,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鼓励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充当新型农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生力军。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粮食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通过举办农技培训班、开展现场指导、设立专家咨询平台等措施将现代农业科技传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强农机使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机操作能手,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对农技部门开展的新品种、新技术等示范和推广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部门研究开发适应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各种粮食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改善粮食产品品质。

      4.积极整合资源,实现农业产业整体升级。一是转变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改变现有传统的分散式、粗放式的家庭经营模式,探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走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规模经营道路。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前提下,通过土地资源的资本化,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入股或转租的方式,实现形成土地要素集中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耕地产出率、利用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坚持合理、节约、循环利用资源的原则,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努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三是积极推行绿色农业发展。严格执行化肥农药零增长等“四控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减肥增效技术,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稳定粮食产能,确保口粮安全。

      5.严格耕地保护,攻克耕地占补平衡关。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鼓励开发未利用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建立耕地储备库,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二是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切实实行基本农田“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以及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挖塘造景;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切实做到能用荒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必须征和必须用的尽量少征少用,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控制。在城镇规划上,尽量盘活存量土地;在企业立项上,应当与产业特点、投资规模挂钩,防止投不多的钱,办不大的厂,占很多的地。三是全面推进耕地污染整治。通过耕地整治、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复垦、开发等具体性举措,切实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6.强化粮食储备,增强粮食安全忧患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储备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储备库作用,对现有储备条件进行改善的同时积极扩大储备能力。借鉴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加强各地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权责清晰、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地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强化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损等措施,消除各类粮储安全风险隐患,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二是提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自愿储粮意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并全面推广制式家庭储粮设备,调动粮农储粮积极性,真正实现藏粮于民;三是加大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建设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稳产增产“硬核”力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提案中提到的几个具体问题,逐一答复如下:

      1.关于“麦后复种杂粮灌水不及时,造成播种或生育期延后”的问题。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收割后即转入以玉米为主的秋田作物灌溉。近年来,由于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有极少部分区域复种秋菜及杂粮。尽管复种面积减少,但从服务农业、农民的角度考虑,河套灌区每年都在尽力满足不同时段作物的用水。

      多年来,河套灌区为了提高供水保障,提前将分配水量、供水计划等宣传、通知到各群管组织、村社及渠道用水管理责任人(以下简称“用水管理责任人”)。在调度运行过程中,根据黄河来水情况,结合“用水管理责任人”上报的需水计划,逐级及时调整调度运行方案,实行了“轮灌与续灌”相结合的灌溉制度,必要时采取“宁早不适时,也不晚不适时”的供水方式,基本能够满足农作物生育期,以及复种的用水需求。2018年以来,河套灌区供水部门没有收到“用水管理责任人”反映:麦收后因供水不及时,影响播种或生育期延后的问题。

      今后,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麦收后复种面积将有可能扩大。鉴于河套灌区灌溉面积大、分配水量指标不足、供水渠道长、输配水能力有限等因素,将引导农民在安排复种时,尽量选择供水条件好的区域,推行集中连片种植。

      2.关于“黄灌区秋浇与秋收并行导致收获时间紧迫,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和机械收获”的问题。

      秋浇是河套灌区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一次非生育期灌溉,是通过多年来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其主要作用:将夏秋灌农作物生育期灌水带来的土壤盐分,通过秋浇进行冲洗、淋溶,达到改良盐碱化耕地、兼顾储墒的目的。

      为了合理安排秋浇供水,河套灌区不断深化秋浇灌溉制度改革,从1999年开始,推行了“早浇保墒、秋浇储墒、适度干地、春灌补墒”相结合“两年三步骤”的秋浇制度,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秋浇开始时间由过去的9月初推迟在目前的9月中旬,就是考虑了“三秋”矛盾。如果再推后秋浇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也相对应推迟,将会造成无法完成秋浇任务(宁夏灌区10月20日开始冬灌,我市灌区引水将逐日减少,引水难以保证),而且秋浇结束时间推迟会形成秋浇地大面积结冰,第二年又易形成潮塌,影响农作物实时种植。

      如果秋浇干地面积超出可控范围,就灌区现有的引水工程条件,在明年适宜播种期内完成干地补墒风险非常大。一旦明年春夏灌期间黄河来水不能满足灌区需要,必将形成大面积干地,延误农时无法适时播种,给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全市稳定发展大局。

      今后,内蒙古河套灌区将继续密切关注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开展秋浇制度改革课题研究,逐步优化供水方案,尽力化解“秋浇、秋收、秋翻”的三秋矛盾,确保农作物丰产、农民增收。

      3、关于“国家对农机合作社培育和发展滞后,农机科技水平还不够高,造成粮食在收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浪费”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对农机合作社培育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积极组织培育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机合作社17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0家。同时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机新装备、新技术力度,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主动购买使用大型先进、联合复式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截止2020年底,全市三大农作物(小麦、玉米、食用向日葵)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87.58%,位于自治区前列。

      造成粮食在收割过程中存在一定浪费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粮食在成熟期收获,自然会造成一定损失,属于可接受范围。目前,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已经完全成熟,浪费比例满足国家关于机械化收获损失率规定。食用向日葵插盘机械化收获也基本成熟,直收还存在划皮,破籽、撒籽等问题,正协同厂家进行进一步改进优化,且向日葵联合收获机已通过自治区鉴定,符合国家关于机械化收获相关规定。二是巴彦淖尔市种植模式仍然多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土地分散、零碎,规模化程度偏低,大型机械在作业过程中需要经常在地头进行调头,难免会出现机械碾压作物等情况,造成粮食浪费。三是由于农机手作业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过程中对作物行距、长势把握不够,偶尔出现漏割、喂入不畅等问题,造成粮食在收割过程浪费。

      签发人:郭占江

      承办人:张 华

      电 话:13234886626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5日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市政协    编辑:扈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