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碧波如海,河套平原阡陌纵横,乌梁素海芦苇成荡,乌拉特草原绿草如茵,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巴彦淖尔相依相融、美美与共,构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我市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梁素海等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样板,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巴彦淖尔大地上徐徐展开。
“塞外明珠”熠熠生辉
深秋的乌梁素海,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嬉戏游弋,湖面波光粼粼。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近年来,我市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全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湖区全面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时,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方面,建好污水治理厂,对已有的污水治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在乌梁素海各个入水口,建设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水质进行自然改善后进入乌梁素海。通过一系列治理,如今的乌梁素海水碧波清,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20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今年11月1日,《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作为自治区第一部专门针对湖泊流域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体现了我市乌梁素海保护治理思路由“单一治湖泊”到“系统治流域”的根本转变,它也是继《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之后的又一部引领和保障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聚焦聚力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的治理基础和短板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形成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协同推进的综合治理新格局,重点从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个方面,全力推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说。
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
日前,记者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看到,占地2.54万亩的光伏电站项目区内,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的空地上,肉苁蓉、四翅滨藜、柠条等作物生长繁茂。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近年来,磴口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科技为引领,采取“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结合,带片网结合”的方式实施造林绿化,累计治理沙地210万亩,沙区林草覆盖度提高到37.2%,治理重度沙化土地45万亩,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由最初的7000万吨减少到目前的370万吨,降低94.7%,沙区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前不久,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磴口县从2012年开始实施光伏治沙项目,经过多年探索,从2020年开始创新发展了光伏加生态治理的新模式。”磴口县发改委主任汪军告诉记者,这个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实现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磴口县不断丰富和拓展防沙治沙“磴口模式”,逐步走上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科学治沙道路。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拓展防沙治沙新路径,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实施“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开启了“借光治沙”的全新模式。
据测算,到2030年左右,磴口县将完成168万亩的荒漠化治理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全县林草覆盖率超过50%。下一步,磴口县将加快建设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全力打造防沙治沙+系统治理、防沙治沙+光伏产业、防沙治沙+有机奶业、防沙治沙+特色有机农业、防沙治沙+全域旅游示范区,让“磴口模式”在新时代防沙治沙实践中不断展现和释放出积极的示范引领效应。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