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94万亩春小麦绿浪翻滚,乡野大地生机勃发;“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穿山越河、栉风沐雨,驰骋新丝路,载动新未来;临河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里,一家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在开足马力赶订单;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上,金川河映照着游船画舫、亭台楼阁,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6月的巴彦淖尔,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持续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不断激发和催生出发展新活力,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新动能。
扩大对外开放 塑造发展新优势
我市地处祖国北疆,扼守交通要塞,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向北开放的前沿。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乌拉特后旗金浩特公铁物流港内一片繁忙,一边是从哈萨克斯坦返程的“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正在分装进口的油葵籽仁,另一边两列满载巴彦淖尔优质葵花子的“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相继鸣笛驶出,开往俄罗斯莫斯科。自2022年1月12日开行以来,“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已累计到发41列,创造进出口贸易额7281万美元。
而在距离金浩特公铁物流港200多公里的甘其毛都口岸,AGV专用通道建设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项目清表、基底换填开挖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甘其毛都口岸是中蒙两国间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近年来,甘其毛都口岸党工委加快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创新跨境运输模式为抓手,以提升通关过货能力为突破口,持续加强与联检部门的协作,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行贸易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进出口各环节作业流程,积极推行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模式,不断提升口岸贸易便利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口岸进出口贸易实现新突破。今年1—5月,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296.8万吨,同比增长233.75%。
改革创新引领 夯实发展之基
改革是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改革内容,持续打好深化国企改革攻坚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优化整合、聚指成拳,改出了动力、改出了活力、改出了效益。
这几天,由巴彦淖尔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市城通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建设的包银高铁巴彦淖尔站综合客运枢纽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
自2022年成立以来,巴彦淖尔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将原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有资本优化整合,形成了公路、铁路、机场、公交、产业运营五大板块相互支撑、有序衔接的发展模式,提出“把党建做成企业成本、形成企业利润”的口号,着力打造以五效五化为核心的“创效党建”品牌,并通过“公路撬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运作思路,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实施“路车站电场运”综合一体发展规划,逐步构建国有企业新发展格局。
“我们将集中精力搞建设、促效益,坚定不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做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国企力量。”谈起未来发展,巴彦淖尔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6月,我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收官,完成涉及的71项改革任务,将市属19户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4个集团公司和1户专业运营服务公司,形成“4+1”的国企格局,初步显现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截至2022年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增至589.24亿元,同比增长25.5%;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7.1%;国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增至311.43亿元,同比增长18.2%;经营收入累计21.67亿元,同比增长64.7%;扭亏增盈成效显著;营业收入利润率较上年提高5.12个百分点。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发展软实力
营商环境是最好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进一步聚焦营商环境建设关键环节,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落实惠企政策、疏通堵点梗阻、保障发展要素,更大力度破解企业“急难愁盼”,有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提升。
巴彦淖尔市耀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C55混凝土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销售等。今年以来,随着业务量的持续增加,企业资金流压力增大,严重制约了发展步伐,这让公司负责人头疼不已。了解到这一情况的临河区税务局第一时间联系企业,及时辅导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想方设法为企业纾困解难。
“政府累计帮助我们减免税费14万余元。在临河区税务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细心指导下,2022年公司缓缴税费43万余元,这对公司缓解资金压力、稳定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动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负责人说。
好环境离不开政策层面的“阳光雨露”。近年来,我市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以打造“蒙速办·四办”政务服务品牌,实现“四个常态化”为目标,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四办”、“跨区域通办”、数字政府、12345热线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利更快捷更满意。截至目前,全市有21189个事项入驻政务服务门户,网上可办率达到96.6%。“蒙速办”已上线政务服务事项9573个,移动端共接入特色应用322个,累计办件量达8.93万件;可办应用134个,可办比率达41.6%。全市共设置“一次办”窗口261个,累计联办“一件事”136604件,累计办理101.62万件。与西部5省12市、黄河流域相关省市、“云牵手联盟”、济南市槐荫区和威海市共25个省73个地级市建立了政务服务事项互办互认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市本级共受理办结“跨省通办”事项7.4万件。建立了全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务大厅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和“办不成事”窗口,实行“一对一”“点对点”“一企一策”“管家式”帮办代办精准服务。对全市194个重大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776次。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企业群众诉求5.7万余件,日均受理688件。全面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全市共制发电子印章784枚,汇聚电子证照类型193类、证照数据241.2万余条,签发电子证照241.1万余条,签章率达到99.95%。